如何順利抽到血?

抽血成功與否,除了仰賴醫護人員的經驗與技巧,還與每個人的身體條件、健康狀態、生活習慣,甚至氣溫環境有關。

以下整理出抽血困難的常見原因與改善方法,協助提升抽血效率與舒適度。

一、身體條件的影響

血管特性

  • 有些人先天血管較細或位置較深,靜脈不易視診或觸診。
  • 年齡增長後,靜脈彈性降低、血管壁變硬,穿刺時可能發生血管位移或被穿透。
  • 血流不佳或血管較脆弱者,抽血時容易產生瘀血或血腫。

體型差異

  • 體脂較高者:皮下脂肪厚,影響靜脈可視性與定位精準度。
  • 體型偏瘦者:皮下脂肪薄,雖然血管表淺,但固定不穩,容易滑動或扁塌。

年齡影響

  • 兒童:靜脈管徑小、結構薄弱,抽吸時可能塌陷,加上配合度低,需更多安撫與技巧。
  • 高齡者:靜脈退化、彈性差,常見穿刺後血流不足或產生皮下瘀血。

血壓與水分狀況

  • 脫水狀態(如發燒、腹瀉後)使靜脈扁塌、回填困難,增加穿刺難度。
  • 低血壓者(常見於女性與長者)血管較細小、血流速度慢,抽血不易成功。
  • 健檢禁食者無法補充水分,微脫水情況常見,需更專業操作以維持穿刺成功率。

二、疾病與慢性病因素

慢性疾病影響

  • 糖尿病患者:長期高血糖會造成微血管病變,靜脈變脆,穿刺後易瘀血。
  • 高血脂與動脈硬化者:血管內徑變小,導致抽血流速變慢或反覆失敗。
  • 洗腎患者:因長期血管使用與改造(如動靜脈瘻管),可用穿刺位置有限。

特殊病況

  • 癌症患者:淋巴回流受阻或水腫使靜脈難以辨識。
  • 貧血者:周邊血流減弱,血液回充緩慢,抽血時間較長。
  • 使用抗凝血劑或凝血功能異常者:抽血後需延長壓迫時間,以預防出血或皮下瘀斑。

三、生活習慣與外在因素

影響血管健康的習慣

  • 吸菸:破壞血管內皮,導致血管變硬、彈性下降。
  • 高脂飲食:易造成血脂上升,間接導致血管狹窄與硬化。
  • 久坐與缺乏運動:血液循環不良,末梢靜脈不明顯、供血不足。

氣候與環境影響

  • 寒冷天氣:人體自動調節血流至核心器官,導致手腳靜脈收縮不明顯。
  • 健檢多安排於早晨,若空腹加上室溫偏低,抽血難度常會上升。

四、醫護技巧與臨床經驗

  • 有經驗的護理師會依據靜脈觸感、深淺與走向,選擇適當穿刺角度與針具。
  • 若手肘靜脈不適合,可考慮改用手背、腳背等部位,或使用蝴蝶針。
  • 嚴重穿刺困難時,亦可透過超音波導引抽血,提升成功率並減少反覆穿刺。

五、女性常見的抽血挑戰

  • 月經期間:部分女性血壓偏低、血流減慢,靜脈彈性較差。
  • 懷孕後期:易出現末梢水腫,靜脈不明顯且壓力變化大。
  • 末梢循環較差者:常見手腳冰冷、靜脈回流不佳,抽血時間需拉長。

六、抽不到血時的應對策略

  • 使用超音波導引:特別適用於靜脈隱蔽或過深者。
  • 變更穿刺位置:如肘窩靜脈不可行,可選擇手背或腳背靜脈。
  • 短暫休息與保暖:讓靜脈恢復擴張,有助於抽血成功。
  • 延後抽血時間:若當日身體狀況不佳,可與醫師協調更換時間。

七、抽血後的正確處理方式

  • 抽血後請加壓止血 5–10 分鐘,避免因過早放開導致瘀青。
  • 避免立即搬重物或劇烈活動穿刺手臂
  • 24 小時後若出現瘀血,可熱敷幫助吸收
  • 若紅腫、疼痛或持續出血,請儘速回診評估。

八、如何讓抽血更順利?事前準備有撇步

  • 抽血前可用暖暖包熱敷手臂靜脈,提升血流。
  • 候診時避免待在冷氣直吹區域,保持手部溫暖。
  • 前一天可進行輕度上肢活動,促進靜脈充盈。
  • 主動告知過去抽血經驗,例如哪一側較容易成功、是否有瘀青體質等。

九、抽血設備的演變與選擇

傳統方式:注射器與針頭

  • 需手動拉活塞抽血,操作需經驗掌握壓力與血量。
  • 抽血過程需反覆換管,流程複雜,感染風險高。
  • 現今已漸被淘汰,僅在少數特殊狀況下使用。

現代主流:真空採血器

  • 採用雙頭針與負壓真空試管組合,操作簡便、安全性高。
  • 試管會自動吸入定量血液,減少病人不適與穿刺時間。
  • 各色試管對應不同檢驗項目(如紫色管為血球分析、紅色管為生化檢查)。
  • 一次性拋棄,避免交叉污染,提升感染控制標準。

PHP Code Snippets Powered By : XYZScripts.com